第2483章-《1627崛起南海》
1649年的海汉国庆,与过往二十年并无太大不同,国都三亚的城区内披红挂彩,到处都能看到欢庆节日的横幅。三亚景观两旁大大小小的商铺外都挂出了红蓝双色的海汉国旗,不少商家趁势推出了一些节日促销活动,吸引了大量民众在街头驻足围观。
近日出版的几份报纸,头版头条全都是渲染国庆气氛的评论文章,大致内容自然是追溯海汉在过去一年中取得的各种建设成就,鼓吹一番执委会的英明神武。其他版面则是大多被各个海外殖民区买下,用以宣传本地的开发建设成绩。
例如财大气粗的浙江殖民区,便在《海汉时报》买下了国庆特刊的一个整版,列举了该地区去年的各项政绩。
如今的东海殖民区的范围早已不只是舟山群岛了,原宁波府的大部分地区也被划入了治下,就连殖民区的治所也从舟山定海港搬到了宁波城。海汉所实施的贸易措施吸引了大量财富,这里也由此成为了整个江浙地区最为繁华的地区。
除了宁波府之外,原属朝鲜国的济州岛地区,如今已经因为两国间的债务问题,变成了隶属海汉的租界地,同样也被划入了东海殖民区的管辖范围。
此外还有位于日本九州岛西北部的佐世保湾地区,同样也是东海殖民区辖地之一。这里不仅是海汉在日本列岛地区唯一的军事基地,同时也充当着贸易港的职能。与舟山定海港类似,佐世保湾内也专门划有一片区域接纳来自各国的商船和水手。
由于日本在这个时期实施了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就连荷兰、葡萄牙等传统贸易伙伴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全国仅剩长崎港一处对外贸易窗口。不过海汉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封闭的局面,距离长崎不远的佐世保湾因为沿用了海汉成熟的贸易制度,迅速成为了日本列岛的国际贸易中心。
而且在海汉东海舰队的胁迫之下,日本被迫开放了大阪、名古屋、江户等的的通商权限,允许海汉商人进入这些地区从事贸易活动。
当然了,这样的特殊待遇只是海汉独享,其他外来国家可没有享受同等待遇的资格,只能在佐世保湾设立贸易机构,在当地完成商品买卖和钱货交割。
日本幕府即便对这样的局面有诸多不满,也只能忍气吞声,毕竟海汉一怒,武装舰队随时就会开进江户湾,甚至炮轰江户城,这样的后果可没人能够承受得了。
而济州岛和佐世保湾同处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之间的对马海峡附近,所以受此影响的远不止日本与海汉的贸易关系,日朝两国间的传统贸易也同样要接受海汉的监管。
东海殖民区对东亚四国间的海上贸易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也自然能凭借这份影响力在国际贸易中赚取到丰厚的收益。所以东海殖民区在《海汉时报》上刊登的政绩,也主要是以经济领域为主,虽然辖区地域面积在海外殖民区中算是相对较小的一处,但东海殖民区上缴给国库的赋税数目却是数一数二,甚至超过了纳入海汉治下不久的福广地区。
这样的宣传措施可不仅仅只是为了向执委会表功而已,同时也能从海汉国内吸引到许多资金和人才涌向东海殖民区,而且效果相当显著。毕竟这整版的广告除了标榜东海殖民区所取得的成绩之外,还有显眼的招商和招聘内容,而这些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将会为东海殖民区带去更多的资源。
自认在某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海外殖民区,都会采用类似的方式来为自己作宣传,以此来吸引国内的资源。比如位于黄渤海地区的北海殖民区,招聘人才的方向便与长于商贸、航海的东海殖民区有所不同。
北海殖民区的辖区相当于是海汉国的北方边陲,长期需要与大明和满清两个强力对手明争暗斗,因此军事建设一直都是重中之重,招聘的主要对象便是三亚各军事学员的高材生。作为现阶段对外军事行动最为频繁的殖民区,到北海殖民区服役自然能得到更多荣立军功的机会,对于有志于在军中发展的青壮军官来说,这的确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北海殖民区所在地区的局势虽然不算太安稳,但辖区内的经济状况却并不差,山东登州辖区有处于开采中的铜矿和金矿,并且当地还有铁、银、铅、锌、石墨、磷等矿藏有待开发;朝鲜大同江辖区已经初步建成了媒铁复合产业,以及造船、制盐等民用产业;辽东半岛虽然暂时没有什么高价值的产业,不过随着海汉在当地的统治逐渐稳固,东北地区持续有大量汉人逃离满清统治区,投奔到相对安全的海汉治下地区。
因此北海殖民区的招聘方向除了军事人才之外,还需要大量治理地方的基层官员。只要是有志于此,且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民众皆可报名,即便之前没有做过官管过事也没关系,北海殖民区为此在山东登州建有一处专门培训基层官员的行政学院,以百日短训的方式批量培养村镇一级的管理者。
北海殖民区的这种做法其实也并非首创,海汉的疆土年年扩张,新的疆域必然需要大量的基层官员接手,然而海汉并不具备足够的人才储备,所以也只能通过集训的方式来批量培养基层官员,然后通过任期表现来逐渐选拔其中的优秀人才。
不过北海殖民区的培训期要较南方地区短得多,竞争也没有那么激烈,相对就降低了做官的门槛。这对于那些有志于走仕途却又缺乏背景的年轻人来说具有不小的吸引力。
当然这对于众多在为后人谋求好出路,却又缺乏人脉的普通穿越众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海外殖民区的用人条件相对国内更为宽松,他们可以一次性将各个海外殖民区的需求一览无余,从中选择最适合后人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