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 宴请周忱-《宣德大帝》


    第(2/3)页

    “陛下何出此言?大明如今在陛下的引领下,国力蒸蒸日上,就连百姓的生活也是历代最好的时刻,而且陛下才过而立之年,正是春秋正盛之时,相信陛下会找到一条大明万世不易的大道。”

    朱瞻基微笑道:“恂如不必安慰朕,这天下哪有万世不易的王朝,朕从来不担心朱家会不会灭亡,而是担心华夏陷入三百年轮回的怪圈出不来。”

    周忱知道皇帝在担心什么,这个问题君臣二人以前讨论过很多次,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天下太平之后,人口就会大量滋生,而土地却不会变多。只要人口达到一个峰值之后,各种矛盾就会层出不穷,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子孙受苦,越是土地不够用的时候,就越是土地兼并最严重的时候。

    那个时候耕田的人比田多,手握大量土地的贵人就能继续抬高土地的佃租价格,让普通百姓一年辛苦到头来还是勉强糊口。一旦有个天灾人祸,要么卖儿卖女,要么就得背井离乡选择当流民乞活。

    这个时候一些乡下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土地的承载能力,能够解决的办法就只有自己饿死,或者揭竿而起去抢大户求活。

    君臣二人做过推演,即使朝廷一直保证清廉,土地兼并控制到最好水平,依然挡不住乡村人口太多而造成的社会崩塌。

    想要保证人口的增加而不会出现人地失衡,能走的路并不多,最好走的一步就是拓展百姓的生存空间,将人口多的地方的百姓迁徙一部分出来,迁徙到人少的地方。这需要大明有强大的国力,保证新拓展的土地能够控制在大明的手中,不然一旦无法控制,迁徙过去的百姓有可能就会成为当地人屠杀的对象。

    或者是让更多的百姓从事非农业的营生,保证乡村土地的足够充裕,可是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因为土地的产出并不会变多,从事非农业营生之人便成了单纯的粮食消耗者。只要不能提高粮食的总产量,人地矛盾就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

    “陛下!您是不是认为即使如我们现在这样大力发展工商业、发展贸易、迁徙人口,依然挡不住有一天社会秩序的崩塌?”周忱感觉皇帝似乎有些悲观。

    “恂如!工业也不是万能的,贸易更是如此,有些东西不是我们想买就能买得到的,比如粮食,现在是南洋各个小国粮食富裕,可以向我们出口,一旦他们自己的粮食都不够用的时候,我们还能买到粮食吗?

    别忘了我们人口增长的同时,他们的人口也在不断增长,在没有战争消耗的情况下,人口总是会不断增长的。土地兼并也是大势所趋,就如太史公书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逐利是人之本性。

    儒家的虚伪就在于,既要逐利还要耻于言利,这样矛盾扭曲的思想,才是儒家越来越僵化的根本原因。

    想要改变兴亡周期率,确保华夏一直能够强盛下去,那就要不断的超越自我,一方面超越我们儒家的理论基础,儒家毕竟是存在于华夏两千年经久不衰的学问,这么长的时间屹立不倒,肯定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学问,我们要做的是摒弃儒学中一些故步自封的理论,改良儒学使其能够助力华夏的发展。

    通过改良儒学,让其他实学能够在大明蓬勃发展,并给予实学更高的社会地位,这也是朕强调一些部门必须是专业学科出身。只有实学得到尊重,让钻研实学之人活的有尊严、有地位,社会的进步实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绝对不是儒家一句奇技淫巧就能概括的。

    当工业和实学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一定会催生一场农业大变革,机械取代人力耕作会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只有大农场形式才能催生这种机械耕作,小农经济没有机械耕作的土壤。

    基于这一点,你在奏疏中所提到的将官田均分给普通百姓,朕是不同意的,均分土地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用不了多少年,这土地该被兼并还是一样被兼并,江南的官田同样要按照千亩左右的规模进行拍卖,原本佃租土地的百姓,你那上海工业区不是缺人吗?这可是现成的人手。

    明年江南土地改革的担子可就全压在了你的肩上,一旦开始推行新政,江南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想着要你的命。你南下的时候,朕会安排石亨率领一个协的羽林军为你保驾护航。

    到时候山东政务学堂的毕业生,也任你挑选。遇到阻力之后要想办法找到他们的弱点,而不是跟他们对着强干,这样容易激化矛盾。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