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那可不成!”老爷子们立刻反对。 李家日子虽然也紧巴巴,但因为孩子多,嘴上不能俭省。 平日李家的伙食,可是村里最好的。 经常买白米细面回来不说,陶红英上灶,也会带荤菜回来。 若是他们以后跟着李家一起吃,李家就是要多养六张嘴,可是太亏了。 “是啊,我们只要几袋高粱就行。” “老了,活儿都干不了,有口吃的就行了。” 李老二兄弟几个都是心肠软,平日对老头儿就多有照顾。 这个时候,自然要劝。 “赵叔,你们就听我娘的吧。 我们兄弟好好种地,秋日多打粮食就行了。” “是啊,你们平日开伙就很麻烦。 前日不是还把高粱饭煮糊了,以后就不用吃糊饭了。” 李老三实在憨厚,开口就把老爷子们说的红了脸。 家里也没个女人,他们平日都是胡乱糊弄一口。 饭煮糊了,简直是常事… 李老太一锤定音,“那就这么办了,村长在这里,正好写个文书。 以后,几位老兄弟的田地,归我们家里种。 然后伙食我们家包了,再添一年两套衣衫鞋袜吧。 都写下来,以后有人说闲话,咱们也不怕。” 几个老头儿都是听得激动。 这样,简直出乎他们想象的好。 吃饭穿衣,以后都不用愁了。 赵叔赶紧说道,“文书再多写一句。 以后家里砍柴和种菜,都归我们了。 谁也别抢,这些活儿我们还能做。” “好,就这么定了。” 村长一拍桌子,兴奋的脸色通红,催着李老二赶紧写文书。 李老二拿了纸笔,仔细写的清楚。 然后他们兄弟三个,六个老爷子都按了手印儿。 最后,才是村长这个见证人。 一时间,皆大欢喜。 送了老爷子们和村长,李老太抱了孙女,半晌没说话。 佳音挣扎站起,去揉奶奶皱着的眉头。 李老太回神,笑着亲亲孙女。 然后喊了儿子们说话,“多添了二十亩地要种,咱们家的人手还是有些不够用。 这样,老二你们去牛马市看看,买头骡子回来吧。 最好带着板车,拉东西方便。 以后,红英上灶的家伙事多了,或者接送家仁,也都用得到。” 李老二几个听说,都是兴奋起来。 家里添牲口,可是大事儿。 骡子跑起来没有马快,但好伺候,体力也好。 无论是种地拉犁杖,还是拉车赶路都是好手。 比毛驴更是过日子的好帮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