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陈张出使(五)-《穿越之海权时代》


    第(2/3)页

    这样平淡无奇的几句话并没有引起三人的重视,反而有时间开始打量整个教室。只见整个教室长有两丈,阔有一丈五尺。教室中陈设很简单,实木打制的课桌与长凳,两个孩子共用一个课桌。

    教室中间是一条供学生行走的走廊,男女同学分别坐在走廊的两边。学堂里竟然有这么多的女学生读书还是让陈廷敬与张英感到意外,看来这郑氏宣传的男女儿童都要读书竟然是真的。

    让陈廷敬与张英感到新奇的是老师身后的一大块黑板,读完了这几句话后,老师开始将这几句话写在黑板上,使用的是一种如同白灰一样的硬笔。

    黑板上白字非常的显眼,使得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老师所写字的笔画,由于华夏使用的是大明官话注音,因此与如今满清的辽东官话发音有些许的差别。

    不过这并不妨碍陈廷敬与张英看到这种教育方式的好处,原本私塾一名老师最多能够教授七八十来个孩子,而用这种方式老师就能教授更多的孩子。

    因为老师在黑板上写一遍,就能让所有的孩子看清楚这个字是怎么写的,笔画顺序如何,再配合《广韵》注音,学生们很容易就能认识这些字。

    这样的教学方式无形中就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更多的孩子能够走入学堂读书,难怪郑氏这些年一直宣传所有孩子无论男女都必须进学堂读书。

    有了这样的教学改进,肯定能够让更多愿意读书的孩子走进学堂,可是二人还是不相信郑氏会让所有的孩子都进学堂读书。

    就算官府愿意,有些贫家的父母也不会愿意花钱让孩子去读书,一个读书孩子的花费可是一笔沉重的负担,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忍饥挨饿供孩子读书的决心。

    至于郑氏宣传的所有孩子进学堂读书都是免费的,陈廷敬与张英无论如何都不相信,就算是官府承担了老师的束脩,可是孩子读书的笔墨纸砚这些日常消耗的东西可都是需要家庭支出,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就在陈廷敬与张英胡思乱想的时候,教室外钟声响起,一堂课已经结束,在老师下课声中,原本安静的教室又开始了喧闹。

    大约一炷香过后,下一堂课开始,与上一堂课几人听得毫无昏昏欲睡,没有任何的新意相比,这一堂课是数术,课堂上讲的是四则混合运算,各种括号的运用让旁听的几人听得一头雾水。

    尤其是课堂上使用的那种源于天竺的数字,以及加减乘除符号,更是让陈廷敬眼前一亮,若是将这些数字引入大清户部,会减轻户部多少压力。

    就连原本对华夏学堂的教学有些失望的张廷玉也打起了精神,对于张廷玉来说课堂上所讲的这些东西如同天书一般,对于张廷玉来说,对于数术的理解只有一些简单的加加减减和九九乘法表。

    张廷玉两堂课都听得是昏昏欲睡,上一堂课听得昏昏欲睡,是因为课堂上讲的太简单,而这一堂课昏昏欲睡是因为听不懂。

    两堂课上完之后,便到了中午开饭的时间,余震瀚便邀请陈廷敬与张英和小张廷玉一起在学堂的食堂吃一顿午饭。

    在食堂里陈廷敬与张英发现了让二人惊讶的一幕,余震瀚居然付钱给食堂,这让二人感觉非常的不可思议,怎么说余震瀚也是在为公家做事,还要自己花钱?

    在吃饭的时候,陈廷敬忍不住问道:“郑氏怎么如此刻薄,余先生为郑氏做事还要自己私人出钱?”

    余震瀚微微一笑,解释道:“学堂是教育部门,与礼部并不是一个部门,而且我们前来学堂参访,也没有事先报备,学堂的经费有限不可能承担我们的伙食费用。

    某只能自己垫付中午的伙食费用,食堂会开具今日午餐花费的票据,某拿着票据回到礼部报销。这是我华夏的财务制度,任何的公务花费都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张英看着眼前的这一餐荤素搭配的饭食,问道:“余先生!这样一顿饭需要多少钱?”

    “我们吃这一顿午餐需要十文钱,”

    “十文?每天十文钱,这些孩子的家庭能够负担得起吗?”张英质心中充满了质疑,大清普通百姓做工一天的收入也就三四十文,给孩子吃一餐饭就要花费四分之一,还有孩子读书的费用又要多少,家庭日常的柴米油盐要不要开支了?
    第(2/3)页